Saturday, June 20, 2009

韓國觀光公社.亂入


















一般來說,國家的觀光局之類的單位,通常都是只有在機場等出入境門戶看到的多,韓國觀光公社也是官方單位,但是搞得很大,不管是形象、品牌包裝、行銷手法,都跟一般企業沒什麼兩樣,就連Logo也非常地不樣板。

在首爾最後一天早上,導遊安排去韓國觀光公社大樓地下一樓的韓流館玩一玩。裡面設置了很多韓國當紅影視歌星的人形立牌,還有一些滿足粉絲親近偶像的展示品之類。

真是不好意思,姑娘我對韓星興致缺缺,所以連去看一看的興趣都沒有,畢竟我既不看韓劇,也叫不出幾個韓星的名字。

其他團友也差不多,倒是對穿韓服這件事大家玩得很high。

據說在韓流館每週三都會提供免費的穿韓服拍照體驗,雖然提供的衣服普通,有點像是廟會戲服,不過以免費的服務來說,旁邊還有質感不差的拍照佈景,其實還算不賴,基本上可以用來紀念到此一遊。

同團的人興致勃勃地試穿拍照,看起來還滿有樣子的。

不過最帥的還是同團的某報記者隨身攜帶來出外景的Toro最上鏡頭。只要看到Toro著好裝,旁邊的人就大笑到彎腰,同時拼命按快門,比旁邊的人形立牌更受歡迎。


不知道是不是玩得太過火了,總覺得韓籍導遊不是很高興,後來也許是真的時間趕不及,拼命催著大家離開,或是怕一群人作亂惹惱旁邊的韓國人!?有時候真的覺得,韓國人還真是滿不好開玩笑的。

韓國觀光公社裡,我最喜歡的只有韓服體驗櫃台上的2尊娃娃,超可愛的。

Wednesday, June 17, 2009

汝矣島之夜


首爾的汝矣島,漢江中的一個大沙洲,被稱為韓國的曼哈頓。我沒去過曼哈頓,不過倒是可以感覺到電視台在韓國的勢力(或財力)挺大的,因為不管是KBS或是MBS,在這寸土寸金的金融中心,佔地都相當廣。

拍照的地點是在汝矣島上的KT(Korea Telecom)大樓樓上的自助餐廳,視野相當好,當然用餐價格也不菲,不過食材、口味很多,韓式、日式、西式、中式都有,據說很適合推薦給初來乍到還不習慣重口味韓國菜的客人。

我坐在窗邊,很難專心在食物上,尤其是每次去拿食物回來,都忍不住再拿起相機拍照——不是拍食物,而是拍窗外的夜景。

至於食物,剛開始也拍了一下,但是比起窗外的景色,就普通多了。畢竟來首爾吃日本生魚片壽司或無錫排骨什麼的,並沒什麼驚喜可言。

窗口的位子,正好對著北方,所以窗外正對著的建築,以及兩座尖塔周遭一帶,全部都是KBS(韓國放送公社),據說是韓國最早的電視台,像是冬季戀歌、浪漫滿屋等等,就是在KBS播出,多的我也不知道了。至於餐廳所在的東邊,則是MBC,最有名的連續劇就是大長今啦,還有我去韓國前才剛剛在台灣播完的太王四神記。

照片中,KBS建築群後方,有一座圓頂建築,則是韓國國會的議事堂。

入夜之後,隨著華燈初上,路上車燈川流不息,很有超級大都會的fu,不過我覺得漢江超美的,大都市果然還是需要廣闊的江河來挹注活力。

(拍攝夜景的時候,數位相機鏡頭已經一整個貼在玻璃上了,還是避不了光暈。攝影大哥教說要把手圈在鏡頭旁遮光,但結果是七手八腳握不穩會抖,因為是選夜間攝影模式,還滿容易晃到的。)

Tuesday, June 02, 2009

今昔.錦市場


第1次去京都的時候,住宿在二條城附近的ANA飯店,第1天抵達京都、辦好check in手續,天都快黑了,純粹只是想熟悉一下飯店附近的環境,因此沒帶地圖、單憑直覺地四處遊走,竟也誤打誤撞地走到了錦小路上。

那時候可還不知道,這正是大名鼎鼎的「京都的廚房」呢。只覺得有頂蓋的市場,不像外面的街道那麼寒冷,那時還是氣溫在零度上下,冷颼颼的2月初,而且就算是擺在地上的攤販都非常地整潔乾淨,更不提兩旁的店面了,不管是青菜、魚、肉、乾貨、漬物、甚至糖果店,每家小店舖看起來都相當傳統又整齊。

儘管那時候時間已經晚了,陸陸續續有店家開始收拾打烊,但是市場裡依然很熱鬧。我只記得當時朋友買了幾串糰子,當時對這種形似小湯圓串在一起的丸子覺得甚是普通,朋友比手畫腳買了幾串後,店家用日語問了些什麼,聽不懂,後來就看到對方在白色糰子上刷塗醬油,當下我的念頭是,我絕對不要吃那個東西!

沒想到,這東西挺美味的啊,比台灣的湯圓紮實黏牙,帶有甜味,其實比較像微甜的麻署,但又比麻署更不黏一些。在日本是很常見的和果子。

我記得我還買了一包抹茶口味的金平糖,那是一家琳琅滿目的糖果店,很有小時候雜貨店的懷舊感,陳舊的糖罐子,和一包包被包裝好的柑仔糖,我從中挑了一小包深綠色一看就是抹茶口味的去結帳。

後來又在一家蜂蜜蛋糕店買了一小盒抹茶口味的蜂蜜蛋糕,也算小有收穫。

抹茶糖後來放在辦公室當茶點,非常受到好評,因為抹茶味極為濃厚,跟台灣一般甜味掩蓋一切的糖果比較起來,就連小小的柑仔糖都充滿了底蘊深藏的優雅京風。至於抹茶蛋糕就非常殘忍了,我只吃了一小口,還在陶醉抹茶與蜂蜜香融合得如此恰恰好,完全不甜不膩的時候,其他已經被老妹風捲殘雲一掃而空了。

包括後來在清水寺前買到的超好吃饅頭(其實是有紅豆內餡的小蛋糕),也是如此下場,有時候我覺得我對京都的美食無法饜足,搞不好是因為記憶裡的殘念一直停留在那裡的緣故。

總之,初遊錦市場,雖然是瞎子摸象,吃了、買了一堆有的沒的,沒有一項是後來旅遊書上有提過的,不過其滿足,反而比後來按著旅遊書一家家拜訪,還更有味兒。

這幾年京都旅遊愈來愈方便,到處都有地圖、旅遊簡介和一大堆不時可見的告示牌,再也不會像初遊時那樣,常會有搞不清楚方向之感。後來兩次去錦市場,雖然對一些店面跟交叉的街道,還有錦天滿宮的印象,依稀是1999年初遇的模樣。

但是感覺反而沒有像以前那麼熱鬧,觀光客多了,好像來參觀的人多過真正買東西的,於是名產店多了,蛋糕店、糖果店不見了,就連在地上擺攤的流動攤販也不見了,不知道如今這樣的錦市場,還算是京都的廚房嗎?


按圖索驥的錦市場

就因為之前去錦市場都逛得太隨意了,後來拿起旅遊書一看,發現沒有一個要點有印象,都不知道到底是不是自己太瞎,還是名店太隱蔽。

於是2008年秋再次前往,這次可是作好筆記、帶著標誌好重點的旅遊書,特地按圖索驥走一遍。

結果,豆腐甜甜圈是油炸的,我實在不愛;麩嘉的麩饅頭我倒是挺愛,傳統口味是包紅豆餡,秋季限定的口味則是栗子餡,不會太甜,但是一個210日圓,沒幾口就吃完,其實還真是不太便宜。

由於賣生魚片的魚販不少,後來同伴乾脆合買一盒生魚片,找了個座位吃將起來。雖然隨性了點,不過好像也別無他法,畢竟生魚片可不能跟著我們逛一整天。

後來發現,錦市場裡名店雖多,但實在不太適合行色匆匆的遊客。畢竟是菜市場,最好是能夠一早來採買,然後帶回住宿的地方冷藏或是直接料理,但是遊客多是湊興,看看魚販、走逛一下京野菜,最後拿在手上的,還是包裝完整、耐存放的「紀念品」。

所以按圖索驥也沒什麼用。我想我下一次要去錦市場,可得真的是去採買生鮮才行。

京野菜

因為是秋季,許多知名的京野菜名店像かね松、京丹波,都擺出了超大顆的栗子跟超大松茸,我在かね松門口櫥窗忘情地拍了好幾張照,突然櫥窗內出現一臉嚴肅的和服狀漢(老闆?),才遲鈍地發現禁止攝影的標誌。

話說那個4棵就要將近10萬日圓的松茸,還真的是不知道吃起來是何滋味?我想大概會成仙吧!畢竟2~3口就吃掉台灣平民老百姓一個月的生活費啊。

不過我後來還是在かね松買了一盒同樣正當時令的萬願寺辣椒,比其他辣椒貴一些(580日圓),不過總比9萬8好得多了。

京野菜名聞日本,不過也有人說,其實真正的京野菜已經非常稀少,大多數都是別的城鎮來的,這對觀光客來說,還真的是不可考,但萬願寺辣椒,我就且信它真的是萬願寺(在哪裡啊?)出產的好了。

京野菜好像沒有冠上地名就沒有身價一樣,像是頂頂有名的聖護院蘿蔔,就是拿來作絕頂美味的千枚漬的聖品;其他像萬院寺辣椒,體積比一般辣椒大,皮厚汁甜,被稱為辣椒之王;另外知名的像是加茂茄子、丹波黑豆、九條蔥、鹿谷南瓜等等。

我雖去過京都好幾次,但倒也沒有真正進過料亭,所以上述幾種知名京野菜,其實不甚了了。但是京都的蔥,真的是非常非常讚,在串燒店的菜單中也有烤蔥白段,吃過京都蔥,大概就會開始對京野菜大為傾倒了。

至於我買的萬願寺辣椒,回到住宿的東山IVY用烤箱烤來吃,倒也不賴,只是我事先刮除了辣椒子,不知道有沒有浪費就是,但是辣椒皮香甜清脆,比台灣的大青椒還要紮實有口感,甜度也更高,但是因為辣椒子都被我拿掉了,反而一點辣味也沒有。

如果有人要問京野菜到底是出名個啥勁?其實我也不了,但是到京都就算不進料亭,總之也不能錯過串燒店的烤蔥白,或是火鍋裡的白蔥(那可不是調味用的),就算是再討厭吃蔥的人,大概也會對它豎白旗吧!

京都在日本自古就是以「水」出名,因此與水有關的東西都是名物,像是宇治的茶、京野菜、京豆腐等等。只是我也不知道京都水為何有名?是否今時仍與昔日相同?